港湾新春观察|一家书店的生命力
《港湾商业观察》李镭
那家书店的确离市区很远,位于深圳郊区中的郊区,无论开车,还是地铁等公共交通,都显得太远了。
所幸的是,深圳近两年地铁线路的四通八达,所以坪山实际距离虽远,但心里距离可能拉近了。
亮白色的颜色与深灰色形成鲜明对比,色调上让书店局部像一些网红茶饮店,一走进去,仍然会让你感觉,它的主人对如何搭配充满想法:一些区域适合亮白色,一些区域深灰色又恰到好处。
这很美妙。我不禁问,这构思莫非表明,浅显的畅销书适合亮白色,而哲学历史等深刻书籍适合深灰色吗?
她笑而回答,既是,也不是。每一个买书人如何看色彩与布局,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皆在人心,没有人可以满足所有人需求。
在我心中,一个优雅的书店,很大程度不取决于色调与摆设,更取决于主人的学识与野心。卖书者能否与买书者形成文化共鸣?思想共鸣?气质共鸣?太重要了。
那些曾青史留名的书店,无论是书籍,还是文化交流,又或是思想盛宴,已经深入人心。比如曾经北大旁边的风入松书店,知识人共鸣的万圣书园,还有十三邀主理人许知远风靡一时的单向街书店。
我还记得多年前的一个傍晚,那时中关村鼎好、海龙还不像今天这样沉寂,紧挨北大的海淀路也异常繁华,各色小吃,手机电脑,与书店形成热闹的三足格局。
风松松的招牌并不容易找,走进去还需要到地下一层,由正门至最里面,一个长方形的格局,让不同书籍分散两侧,这格调无疑是最普通的。那天刚好有位经济学家的讲座,数十人,不多不少,专注渴望的眼神透露出对知识的向往。
再回到眼前的这家书店,大年初四,深圳郊外。你想做成一家什么样的书店?我相信这个问题主人一定想得比你我多。
停留一两个小时,还点了杯摩卡,27元。这一两个小时无论你是不是专注读书,也难免能扫描到人进人出。
没有记错的话,可能最多有十几个人,闲逛的多,真正交易付钱的可能也就三五个。
“线上价格太便宜了,线下生存艰难。能收支平衡吗?”我问。她说,的确是这样,运营还不到一年,月月亏。
那为什么要做呢?她说,我已经五十岁了,工作了数十年,多少有些积蓄,平日读书较多,很向往书店的生活,就想试试有一家自己的书店。
还能坚持多久?她说,可能一两年都能坚持,自己也在拓展各方面盈利模式,比如文创及读者交流活动等。
这是一间微不足道的书店,却又拥有漫长的生命力,既敢于在防控紧张的疫情时开,又想按照主人的构思努力存活。殊为不易!被外界标签化“搞钱”的深圳各色人群,这显得太粗鄙无内涵,这里其实也有很多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有梦,想去试试,纵然失败,他们毕竟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人类数千年的历史沧海一粟,多数器物不断变化,而漫长的历史过往,那些细节与过程,那些大人物与小人物,则正是靠着文字的不断记录,得以让时间与人的生命力得以延续,照射后人。
书店作为文字传播的工具与渠道,可能是受线上冲击的最大之一,往往线上线下价格差距达到两位数。
2018年12月15日,诚品书店在深圳万象天地开业,它曾是深圳最大的书店,仅仅两年后,2020年12月31日宣布结业。去年众多的消息是,全国连锁书店品牌言又几持续关店及欠薪。
没有绝对的夕阳产业,也没有绝对的朝阳产业。一家书店的生命力能延续多久?(港湾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