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心异解开“深圳创新密码”39:华为向何处去
2018年,于深圳还是于华为,都可谓是一个分水岭。
于深圳而言,2015.1-2016.7年这一波房价迅猛暴涨(有传言170%),彻底改变了这个城市。高科技制造业大规模迁出深圳,产业空心化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之后,产业经济开始走下行线,其恶果开始于2018年显现。
于华为而言,自2018年起美国政府对华为的一系列打击,一直持续到现在还没有完结。华为在抵抗两年之后,2021年的业绩开始大幅下滑,前途仍然未卜。
如是,华为向何处去,深圳向何处去,就成为了一个现实问题。
一
自2018年起,华为公司的核心主题就是:“活下去”。
2018年12月1日,华为CFO孟晚舟于温哥华被加拿大警方扣押。之后,美国司法部要求引渡孟晚舟。
其后引发全球舆论关注,我国也及时针对此事进行严词抗议、谴责和要求。
华为公司的态度可以概括为:我们认为孟晚舟是无辜的;我们相信加拿大的司法体系;我们期待孟尽快重获自由。
2019年,过去特别低调的华为CEO任正非,突然高调起来。整个2019年,任正非接受了39次媒体采访,参与的境内外媒体(以外媒为主)一百多家。而在此之前,华为1987年成立以来的前31年里,任正非有官方记录的采访仅为6次(其中主要集中在2013年-2016年)。有自媒体评价说:满满的求生欲。
在20多万字的采访实录中,据有心人统计,10大最高频的词语为:5G(225次)、人工智能(185次)、美国政府(111次)、孟晚舟(91次)、实体清单(89次)、后门(88次)、知识产权(42次)、6G(16次)、上市(12次)、接班(12次)。如果不用“美国政府”,只用“美国”一词搜索,则共出现了1348次。
老任的频频接受外媒采访,笔者认为其力图向全球说明华为作为一个民营科技公司与商业主体,并非政府掌控的工具,也不会将掌握的数据交给政府因而危及客户及所在国的国家安全,美国政府对华为的打击是不合理的。老任意在稳定华为的全球市场。其效果则有待评估。
2021年9月25日,在与达成和解后,孟晚舟获释回国。
25日晚,在孟晚舟乘坐的中国政府包机即将抵达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前,停机坪上的欢迎队伍就拉起了“欢迎孟晚舟女士回国”的横幅,并在现场高唱《歌唱祖国》。
孟晚舟在停机坪发表感言说:“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灯塔。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谢谢大家!”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当日表示,中方在孟晚舟事件上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事实早已充分证明,这是一起针对中国公民的政治迫害事件,目的是打压中国的高技术企业。对孟晚舟女士所谓“欺诈”的指控纯属捏造。就连被美方指为“受害者”的汇丰银行也出具了足以证明孟女士清白的文件。美国、加拿大所作所为是典型的任意拘押。
同日,《人民日报》评孟晚舟回国: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
中文媒体大都认为孟晚舟回国是中国的胜利。
2022年3月28日,华为在深圳总部举行2021年经营财报发布会。作为华为公司副董事长、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出席了业绩说明会。孟晚舟在发布会上透露,2021年,华为收入为636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8.6%,净利润为1137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75.9%。2021年是美国对华为实施全面出口管制后华为度过的第一个财年。
谈及她归国后的感受,孟晚舟称祖国变化很大,要努力学习,跟上祖国的变化。
有没有觉得,一代新人在成长?
任正非曾说过,华为就像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兔子。依笔者看,其实更像是风箱中的老鼠。无论华为是否愿意,结果是,危墙之下,孟晚舟民族英雄形象的定型,意味着华为与国家已融为一体。
二
如我之前所述,美国政府制裁华为,重创的是华为消费者业务(主要是智能手机)和运营商业务。
消费者业务上篇已详述了,华为不但被迫出售荣耀保全高端手机业务,即便如此,后者也仍然受伤,因为得不到芯片供给。2022年Q1季,华为手机出货量仅仅为560万台,从StrategyAnalytics的全球手机市场榜单中消失了,在国内市场也仅仅排在第10名。
运营商业务的走衰也是必然的。虽然华为仍然拿到了超过100个5G网络订单,但已远远落后于两个主张竞争对手。虽然从2021年财报来看,华为运营商业务仍然获得了2815亿人民币的总营收,超过爱立信和诺基亚的1592亿和1587亿人民币仍居全球第一。但这个数字较上一年已跌去7%。
业绩尚不算难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市场在强力支撑华为。在全球已建设的220万个基站中,华为做了其中的120万个,超过50%,其中的一半业务来自中国市场三大运营商的力挺。
华为当然也在努力自救。卖掉荣耀、2019年斥资千亿芯片囤货都是自救的措施之一。更重要的是,华为要重新加构自己的业务框架。正如在2021年财报发布会上郭平所言:华为要进行系统架构优化、软件性能的提升和理论的探索,同时解决技术和工艺的难题,构建一个高度可信、可靠的供应链。这也正是为什么在2021年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华为仍然加大战略投入,尤其是研发投入。2021年华为研发费用支出1427亿元,约占全年收入22.4%,创出历史新高,而华为研发人员数量也达到10.7万人,占员工总数的54.8%,较2019年增长了11.5%。
终端业务,华为宣称将依托硬件和软件两大生态,丰富商用笔记本、台式机与显示器、平板、智慧屏、穿戴等产品品类,重点为政府和教育、医疗、制造、交通、金融、能源等六大行业提供商用办公解决方案。在产品方面,华为终端成立了商用产品线,包括笔记本MateBookB系列、台式机MateStationB系列、显示器B系列、平板C系列、打印机PixLabB系列、智慧屏B系列、穿戴WATCHB系列。进军商用领域,是华为能为消费者业务找到的一条现实出路。
2021年6月2日,鸿蒙系统2.0正式登陆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应用。截至2021年底,鸿蒙智联已有超过1900家合作伙伴,包括美的、方太、飞利浦、科大讯飞(002230)等知名品牌,认证产品种类超过4500个,2021年新增产品发货量突破1.15亿台。和安卓、iOS系统不同,鸿蒙并不只局限于手机,其核心的突破是跳出了原有的范畴,指向万物互联的新时代。
此外,华为正大力拓展智能家居,即在HarmonyOS的驱动下,以1个智能主机、2张网络、N个不同场景下的子系统,诸如照明、遮阳、影音、家电系统、安全、用水、能耗等,重塑未来家空间。据IDC发布的《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将接近5.4亿台,未来五年复合增速为21.4%,仍然是一个朝阳行业。
华为云业务也是华为大力发展的一个事业。2021年,华为云业务收入达到201亿元,增速达到30%。虽然从规模上来说在公司总营收中尚微不足道,但未来增长可观。IDC在2022年5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华为云排名中国市场第二,华为云伙伴数量已超过38000家,开发者数量超过302万,伙伴在华为云云市场上架的应用数量已达7400多个。华为云作为智能世界的云底座,协同支撑鲲鹏、昇腾、鸿蒙、HMS等在内的开发者生态,今年计划在华为云上新增140多万各类开发者,赋能开发者500万人次。但即便华为云未来有很好的成长性,据预测10年之后也就是达到1000亿人民币的体量,根本不足以单骑救主。
换种思路开拓。2021年底,任正非签发总裁文件,宣告借鉴谷歌模式成立军团预备工作组。华为的军团在内部也有着很高的独立性,它和华为的三大主营业务,即消费者业务、运营商业务和企业业务并立而行。虽然不隶属于三大BG,却可以调动和匹配内部的优先资源。华为希望通过军团作战,打破现有组织边界,快速集结资源,穿插作战,提升效率,做深做透一个领域,并对商业成功负责,为华为多产粮食。
截止到今年5月底,华为已借鉴GOOGLE设立了三批15个军团,分别覆盖煤矿、智慧公路、海关和港口、智能光伏、数据中心能源、电力数字化、政务一网通、机场与轨道、互动媒体、运动健康、显示新核、园区、广域网络、数据中心底座和数字站点行业。
但华为真正的转型方向可能是IEV汽车。因为下一个全球10万亿美元级的产业就是IEV汽车,因为汽车本就是一个不止10万亿美元级的产业,而IEV汽车则是未来迭代的大趋势。上一个全球10万亿美元级的大产业是ICT,华为抓住了。下一个,看能不能抓得住。
华为在2021年年报中也展望,预计到2030年,中国自动驾驶新车渗透率将超过20%;车载算力将整体超过5000TOPS;车载单链路传输能力将超过100Gbps。
2019年5月,也正是华为被美国实施第一轮制裁的时刻,任正非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部门,这也标志着华为正式进军智能汽车产业。余承东说华为汽车BU现在才5千多人,一年花掉10亿美元。
据说华为在IEV汽车领域,有三种对外合作方式:
第一种是纯软件合作,也就是车内搭载华为Hicar汽车解决方案。此前Hicar已经获得了ISO26262功能安全管理认证证书和ISO26262:2018功能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等两项世界级证书,Hicar汽车解决方案已经达到了世界级标准。据有关报道,上汽通用五菱、沃尔沃、比亚迪、奇瑞汽车等30家世界知名企业都将与华为合作,多款车型支持Hicar,预计不久之后就将面世。
第二种是自动驾驶系统的合作,也就是常见的"HuaweiInside"模式,包括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上的合作,其中就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处理器和鸿蒙操作系统等智能驾驶上的研发。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就是采用了这种合作模式,其中极狐方面负责研发主导,华为只是提供相关的技术,同时仅由极狐进行销售。
最后一种华为参与度更高的“华为智选”模式,这一种模式直接区别于前两种模式,华为拥有更高的主导权,将不仅局限于提供软件方面的支持,还会主导车辆的设计,包括用户定义、产品定义、车辆设计、销售渠道搭建等,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高端汽车品牌AITO就是采用了“华为智选”这种模式。
在IEV汽车零部件零,据说华为智能汽车部件业务已上市30多款智能汽车零部件。有意思的是,华为一直宣称自己不造车,就像当年宣称自己不做手机一样。最终华为会不会做IEV汽车的终端?笔者的判断是,早晚会做的。
无论华为在未来产业方向上作何选择,在公司内部业务框架中如何调整,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如何改革,这些都属于生存术的层面。更重要的也许是在道的层面: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华为应寻求怎样的生存之道?
三
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是:其一,美国和欧洲、日韩等西方国家,正在为因应中国崛起和俄乌事件,而重新建立一个基于价值观的新世界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了经济的、贸易的、科技的、供应链等。也就是说,未来世界将或将两个平行的体系,其中一个是西方体系(大概占到全球经济总量的70%或更多)。体现在供应链方面,则可能就是郭台铭所说的,一个中国生产网络,一个非中国生产网络。
其二,为因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国政府确立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意味着,倘若西方主动与中国脱钩并加以实现、外循环难以为继的话,就立足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毕竟我国市场空间巨大,人口众多,需求前景较大。
在过去的30多年中,深圳可以说是“以外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典范,而华为也可以说是受益于这样一种循环模式。这是它们的成功之道。但是倘若被迫进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圳该怎么办?华为怎么办?
倘若进入这样一种趋势,华为的国际市场将进一步萎缩,甚至逐步降低到在公司总营收中低于10%的程度,这意味着华为将不再是一个全球性跨国公司科技巨头,而变成一个纯粹的主打中国市场的民族企业。
如此,华为的未来将取决于:
1,华为是否仍将保持目前这样的技术创新能力?这可能进一步取决于,内循环体系是否保持“市场化”这样一种运行逻辑?
2,在内循环体系中,或者说在未来的“中国价值链”中,华为是否仍将获得“链主”的地位?
如我此前文章所谈到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以长文来论述的,三者可以使经济更具有活力,重要性不言而喻。
让我们假设某种情况下,华为仍将保持技术创新能力。假设的基础是:1,即便是没有激烈的市场竞争状态下,华为仍有足够的动力进行技术创新;2,由于华为已经建立了从1到10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将科学家的知识和科学创新的理论,通过内部机制和流程的运作,将之转化为一种成熟的技术方案,并将之产品化。由于从0到1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科学家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因此华为不用担心这种创新知识的来源问题;3,华为仍会坚持将其营收的10%用于研发,因此能够支撑2中所说的转化过程。
如果内循环条件下,仍将采取市场的运行逻辑,则华为仍可以通过在市场竞争中提升自己的创新力,而维系自己的中国价值链链主地位。
当然也不排除,华为或将成为一种“新央企”,或叫新式“国企”,这种角色就像是马丁.洛克希德公司、雷神公司或波音公司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那时,国家愿意让你做多大,你就能做多大;国家愿意让你赚多少钱,你就能赚多少钱。
这种推测未来有没有可能实现?我觉得可能要看今明两年内,华为会否发生从第一代企业领袖向第二代企业领袖的交棒。也就是,任正非向孟晚舟的交棒——尽管老任多次明确说过华为不会由自己的家人接班,但这或许由不得老任。任正非属于那个全球性跨国公司科技巨头的华为,那个时代行将过去;孟晚舟属于未来那个新央企或“国家企业”的华为,这个时代就要到来。
当孟晚舟在2021年9月25日以“民族英雄”的形象由国家加持、派专机迎接而归来之时,这一结局可能就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