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加载中...

天工股份业绩大起大落:2024营收双位数下滑,稳定性或存疑

2025/4/17 10:54:10

《港湾商业观察》施子夫

近期,江苏天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工股份”)拟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获得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完成上市审核阶段中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天工股份曾完成两次上会。其中第一次上会遭到上市委的暂缓审议。于2024年11月1日召开的第20次上市委审议会议中,公司第二次上会获得通过。

1

近两年业绩忽高忽低,稳定性或存疑

天眼查显示,天工股份成立于2010年,公司主要从事钛及钛合金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将原材料海绵钛与其他金属元素通过配比、熔炼、锻造及各种精加工工序,制作成能最大程度发挥钛及钛合金材料技术性能的产品。

天工股份的主营业务产品主要包括板材、管材和线材。其中,板材收入由2022年的1.31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1.48亿元,占收入比例由36.26%下滑至19.53%;管材收入由2022年的8390.46万元下滑至2024年的2431.14万元,占收入比例由23.14%下滑至3.2%。

另一边,线材收入由2022年的1.47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5.86亿元,占收入比例由40.6%提升至77.2%。2024年,线材收入减少主要系公司向常州索罗曼销售的用于下游终端客户A公司的线材销量有所减少。

进一步详细分析,从2022年-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内),板材销售数量分别为1644.21吨、581.39吨和2698.34吨,销售收入分别为1.31亿元、4246.27万元和1.48亿元;管材销售数量分别为927.81吨、365.58吨和394.24吨,销售收入分别为8390.46万元、2801.87万元和2431.14万元。

2022年、2023年,板材销售数量同比-30.49%、-64.64%,销售收入同比-17.69%、-67.7%。2023年,管材销售数量同比-60.6%,销售收入同比-66.61%;2024年,管材销售收入同比-13.23%。

报告期内,线材的销售数量分别为951.06吨、4598.82吨和3303.35吨,销售收入分别为1.47亿元、8.8亿元和5.86亿元,销售均价分别为15.47万元/吨、19.14万元/吨、17.75万元/吨。

2024年,线材销量同比下滑28.17%,销售收入同比下滑33.39%。对于线材销量下降的原因,主要系受到ESG因素的考量,客户从竞争对手处采购的数量增加。

业务结构的调整,也让天工股份的毛利率有所提高。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6.63%、27.23%和31.87%。

业绩面,报告期内,天工股份实现营收分别为3.83亿元、10.35亿元和8.0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030.69万元、1.75亿元和1.74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401.26万元、1.69亿元和1.7亿元。

2023年,天工股份收入同比增长170.0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42.57%。不过对于三位数的增幅,天工股份在招股书中表示,“收入业绩爆发式增长具备偶然性”。

于2023年度,天工股份向消费电子领域客户常州索罗曼的销售金额为8.64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重为83.45%,受益于2023年钛金属作为创新元素在消费电子领域的首次大规模应用(如用于部分手机类型的边框等),该年度公司2023年收入业绩呈爆发式增长。

天工股份指出:截至目前,公司主要业务收入仍来源于消费电子领域钛材业务,若未来消费电子行业相关厂商使用钛材需求发生变化或未能将钛材在产品系列中进一步普及推广应用,2023年收入业绩爆发式增长的趋势不确定具备可持续性。

2024年,天工股份营收同比下降22.5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微增1.57%,主营业务毛利率同比提升4.64个百分点。

天工股份表示,收入变动的原因主要系消费电子领域A公司手机用线材销量减少所致;毛利率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小幅提升主要涉及以下因素:(1)原材料端受益于海绵钛市场价格下行,单位材料成本降低;(2)生产端通过短流程工艺创新及生产工艺持续优化实现加工成本降低,叠加期间费用随收入规模同步减少。

报告期内,天工股份的期间费用合计金额分别为2721.68万元、5717.54万元和5091.42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10%、5.52%和6.35%。

2

严重依赖常州索罗曼,被重点关注

回顾天工股份的上市历程,2023年12月,公司的北交所IPO获受理,保荐机构为申万宏源证券。2024年1月、3月,北交所分别下发第一轮、第二轮审核问询函。在回复完两轮审核问询函后,同年8月,北交所上市委召开2024年第15次审议会议对天工股份的上市事项进行了审议。

不过,天工股份的第一次上会遭到了上市委的暂缓审议。根据审议会议结果,上市委对部分问题提出了进一步落实意见。监管层要求1,结合2023年收入业绩爆发增长情况,就其业绩增长具备偶然性,在显著位置作重大事项提示。2,说明成立天工索罗曼的必要性及未认定常州索罗曼为关联方的合理性。论证发行人技术优势。3,保荐机构出具2024年至2026年的盈利预测报告。

根据招股书显示,受益于钛及钛合金材料在消费电子行业的应用,常州索罗曼从天工股份采购的消费电子用线材数量自2022年第四季度起大幅增加并保持在较高水平。2022年,天工股份向常州索罗曼销售金额为1.07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27.88%,其成为公司第一大客户。

2023年,公司与常州索罗曼合作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销售收入8.64亿元,占比83.45%。2024年,公司向常州索罗曼及其关联企业销售金额为5.75亿元,占比71.72%,比例有所下降,但对其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

不仅如此,2021年3月,天工股份与常州索罗曼合资设立天工索罗曼(常州索罗曼持有天工索罗曼70%股份,天工股份持股30%),主要配合、辅助常州索罗曼及公司共同开发消费电子用钛材。

2022年10月,天工股份与常州索罗曼对天工索罗曼进行增资,增资后天工股份持股比例增加至55%,形成对天工索罗曼的控制权,天工索罗曼开始从事银亮材加工业务(即线材的剥皮加工)。

在上市委审议会议意见函的专项说明中,天工股份表示,天工索罗曼设立之初主要配合、辅助常州索罗曼及公司共同开发消费电子用钛材。天工索罗曼不是发行人的重要子公司,作为子公司股东常州索罗曼无需认定为发行人的关联方。2023年天工索罗曼营业收入5915.72万元,净利润1190.69万元;2024年1-6月,天工索罗曼营业收入1712.07万元,净利润212.12万元,天工索罗曼不具有财务重要性,不存在其他控制或构成重大影响情况。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向《港湾商业观察》表示,公司过度依赖单一客户,一旦该客户出现经营问题或合作关系发生变化,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将受到严重影响,持续经营能力难以保证(比如果链企业被砍单,公司运营立即陷入危机)。同时,关联交易可能使公司与关联方之间存在利益输送、财务数据不真实等问题,影响公司的独立性和财务透明度,甚至可能损害投资人利益。

除了依赖大客户风险,天工股份的关联采购等问题也是外界关心的话题。

报告期内,天工股份与关联方存在采购、销售、租赁等关联交易情形,公司从关联公司经常性关联采购金额分别为2147.89万元、1.67亿元及8903.1万元,占当期营业成本比例分别为7.54%、21.70%和15.96%;公司向关联公司销售货物金额分别为11.90万元、0.00万元和0.00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0.03%、0.00%和0.00%。

在第二轮审核问询函中,天工股份回答了是否存在关联方向发行人输送利益的情形的问题。天工股份表示,公司在与关联方委托加工定价方面主要参考相关产品市场报价情况,综合考虑纯钛、常规钛合金和消费电子用钛材加工的难易程度、人工成本等因素与受托加工企业进行协商定价,定价具有公允性。关联方不存在向发行人输送利益的情形。

3

应收账款走高,高管收口头警示

随着营收规模的持续增长,天工股份的应收账款水平也在相应提高。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的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6894.39万元、2.71亿元和1.60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分别为10.2%、28.93%和16.31%;各期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8.24次、6.1次和3.72次,呈持续下降趋势。

同时,因与常州索罗曼深度合作,截至报告期各期末,应收常州索罗曼金额分别为6223.8万元、2.82亿元和1.32亿元,占应收账款期末余额比例分别为81.11%、97.63%和76.27%。

高企应收账款也影响到天工股份的现金流表现。报告期各期,天工股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7223.36万元、384.76万元和3.02亿元。2023年公司现金流量净流入大幅减少。

内控方面,2023年6月9日,针对股份代持事项未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违规行为,全国股转公司对天工股份、朱小坤(实际控制人兼时任董事长)、蒋荣军(时任董事兼总经理)、杨昭(时任董事)、徐少奇(时任董事兼董事会秘书)、陈杰(时任副总经理)采取口头警示措施。

2023年11月27日,针对股份代持事项及实际控制人追溯确认事项,江苏证监局对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对朱小坤(实际控制人兼时任董事长)、朱泽峰(实际控制人兼现任董事长)、蒋荣军(时任董事兼总经理)、徐少奇(时任董事兼董事会秘书)、杨昭(时任董事)、陈杰(时任副总经理)、梁巍浩(现任董事会秘书)采取出具监管谈话的行政监管措施。

此次IPO,天工股份计划募资3.6亿元,全部用于年产3000吨高端钛及钛合金棒、丝材生产线建设项目。

根据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各期末,天工股份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1.84%、87.27%和87.8%,各期产能均未明显饱和,在此情况下,天工股份大举扩产的产能又能否消化呢?公司募投扩产是否具有合理性呢?《港湾商业观察》将持续关注。(港湾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