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望医药两年亏损超16亿:大幅收缩成本,核心产品试验数据欠佳
《港湾商业观察》黄懿
6月27日,科望医药集团(下称“科望医药”)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中信证券为其独家保荐人。
科望医药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医药公司,利用新一代疗法创新肿瘤治疗。
该公司大有来头,其身后投资人包括高瓴资本、鼎晖投资、礼来亚洲基金、腾讯投资、高特佳投资等身影,累计融资超10亿元,上轮投后估值6亿美元。
有着众多投资人护航的科望医药却重重危机。
01
累计亏损16.25亿,不断缩减成本
目前科望医药并无批准商业销售的产品,于往绩记录期间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至2023年(报告期内),公司录得净亏损分别为7.71亿、8.54亿,累计亏损16.25亿。亏损扩大之余,来自政府补助的收入出现锐减,其分别为1137.3万、273.4万。
根据科望医药的规划,其预计最早可于2028年将临床阶段资产商业化。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的创新管线包括六个领先资产,其中四项处于临床阶段,两项处于临床前阶段。
虽然科望医药的净亏损有所扩大,但是其研发成本和行政开支均是缩减的状态。报告期内,研发成本分别为3.51亿、1.08亿。其中,研发成本中的雇员成本分别为1.25亿、5228.7万;外包研发费用分别为1.72亿、3470.7万。
此外,核心产品的研发成本由2022年的2360万减少至2023年的1140万人民币,主要反映了ES102的临床试验进展。报告期内,有关核心产品的研发成本分别占总研发成本的6.7%及10.6%。有关核心产品的研发成本分别占总运营费用的5.5%及7.5%,其中包括相应年度的研发成本及行政开支。
科望医药称,研发成本从2022年下降69.3%至2023年,主要由于外包研发服务费减少,原因为精简了研发项目,转而聚焦先导资产;及雇员成本减少,原因为优化了研发团队并于2023年录得减少了研发人员的股份支付。
同一时期内,行政开支分别为7440.9万、4482.1万。其中,雇员成本分别为5100.0万、3043.9万;专业服务费分别为763.2万、404.4万。
而行政开支从2022年减少39.8%至2023年,主要是由于优化了行政团队及实施各项节约成本的措施以精简行政开支,导致雇员成本减少。
02
现金流承压,负债累累
收缩成本之下,是科望医药的现金流承压困境。
公司现有资金还包括了来自安斯泰来的非经常性收入。2023年12月28日,科望医药与安斯泰来宣布就BiME(双抗巨噬细胞衔接器)平台、候选药物ES019以及另一分子项目达成合作开发及授权许可协议。通过这一合作,科望医药从安斯泰来获得总额为3700万首付款和许可期权费。
这并未能解燃眉之急,2022年至2023年及2024年4月30日,科望医药的现金及现金等物价分别为3.39亿、2.70亿、2.25亿。
同一时期内,流动负债中的计息银行借款分别为6967.4万、3526.3万、3707.0万;非流动负债中的计息银行借款分别为7767.0万、5515.0万、4270.0万。其中,计息银行贷款的未偿还结余分别为1.47亿、9040万、7980万。
03
核心产品的客观缓解率不乐观
科望医药除了在现金流方面承载着压力,其核心产品同样存在不少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根据港交所《主板上市规则》第18A章的规定,适用于18A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条件之一即为其“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已通过概念阶段”。根据HKEX-GL92-18号指引信的规定,“已通过概念阶段”通常指产品已经通过第一阶段临床试验,且有关主管当局并不反对第二阶段临床试验的展开。
在科望医药的在研管线中,核心产品ES102为2018年从Inhibrx授权引进,科望医药拥有其在大中华地区的开发权益,目前研发进度最为靠前。ES102作为单药及联合疗法在中国的Ⅰ期临床试验已分别于2024年3月及5月完成。这就是外界评价的“压线”满足申报要求。
即便是“压线”,仍存在着“不顺利”。科望医药指出,虽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单克隆抗体等)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但ORR(客观缓解率、总缓解率)仍不理想。公开资料显示,最常见癌症类型中,肺癌的ORR为26.9%,而HNC(头颈癌)及GC(胃癌)的ORR更低,仅为约12%。
然而,在ES102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的27例可评估缓解的患者中,1例患者获得CR,2例患者获得PR,8例患者疾病稳定。ORR仅为11.1%,DCR(Disease Control Rate,一般是肿瘤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缓解和病变稳定的病例数占可评价病例数的百分比)为40.7%。
值得注意的是,科望医药另一款进度靠前的产品为ES104,同样是授权引进而来。2021年1月,科望医药表示,从美国生物医药公司TRIGR Therapeutics处获得ES104在大中华区的独家授权协议。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对《港湾商业观察》表示,“科望医药通过授权引进的方式获取核心产品,这在生物医药行业中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尤其是在公司发展初期或某一阶段。这种方式可以使公司快速获得有潜力的在研产品,加速产品管线的构建和市场布局,同时降低自主研发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授权引进也体现了公司在战略选择上的灵活性和对市场机遇的把握能力。不过,长期依赖授权引进可能会影响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拥有授权引进的产品并不意味着公司的研发能力不强。实际上,引进产品后公司仍需进行大量的本地化研发工作,如适应性改进、临床试验、市场适应性研究等。此外,公司的研发成本数据显示,尽管有引进产品,但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依然较大,这表明公司在研发方面具有一定的实力和投入。专利研究的积累需要时间,公司可能正处于专利积累的初期阶段。”
柏文喜进一步指出,“投资者对生物医药公司的投资信心和热情通常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产品管线的潜力、研发进度、市场前景、管理团队的能力、财务状况等。虽然授权引进的产品可以快速丰富产品线,但如果公司能够展现出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市场转化能力,投资者可能会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潜力持乐观态度。同时,公司的研发成本优化和团队结构调整可能被视为积极的财务管理和战略调整信号,这有可能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不过,如果投资者认为公司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可能会对其长期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产生疑虑。”
“综上,科望医药通过授权引进产品来构建产品管线是一种战略选择,其对公司的影响取决于公司如何整合这些产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市场拓展。同时,公司的研发投入和成本控制措施也是评估其长期价值的重要因素。投资者在考虑投资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及公司的其他相关表现。”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科望医药也存在相关对赌风险。截至2023年末,科望医药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账面价值达到32.02亿元,公司已向现有优先股股东合共发行约4.14亿股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如科望医药未能于特定日期或之前成功IPO,公司将需按照发行价履行赎回义务并按照年化8%的单利利率支付股息。(港湾财经出品)